2024年12月13日,是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国家公祭日设立10周年。岁末寒冬,警报长鸣,江河悲泣,九州同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烧杀掳掠,种种暴行惨绝人寰、罄竹难书。87载沧海桑田,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返,但这段血泪凝结成的历史,后代中华儿女岂能忘?岂敢忘?岂会忘?今日的纪念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前行,今日的缅怀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奋进。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史为鉴、勇挑重担,坚定理想、砥砺初心,为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要汲取“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爱国力量,践行“卫我中华一脉同”的不渝初心。日本侵华战争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无数革命先辈、仁人志士身处深渊却心向光明,在无数革命先辈的引领下,全国同胞化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痛为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磅礴之力,“四万万人齐蹈厉,众志成城克时艰”,为民族独立与自由而浴血奋战、万死以赴,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敌的壮丽篇章。“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在这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中汲取爱国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葆入党初心,勇担强国使命,真正将爱党爱国的忠诚镌刻在内心深处,落实到本职工作,投身于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服务群众的火热实践中。
要不忘“昭昭前事,惕惕后人”的深刻箴言,共绘“万家乐享太平年”的幸福愿景。每一年的公祭仪式上,青少年代表都会朗诵《和平宣言》,当深情的朗诵声、悠远的和平大钟钟声响彻公祭广场,即是一次以国家之名对南京30多万死难同胞的隆重祭奠,更是对“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美好心愿的强烈宣告。“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而传承历史记忆,以史为鉴、共铸和平、开创未来则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时节如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世,但“黑暗”永远不会被遗忘,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更是会穿越时空、跨越山海,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不忘来时路,时刻保持警惕与清醒,在近代中国历经的茫茫战火硝烟中懂得岁月静好的来之不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要坚定“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历史使命,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发斗志。回首百年,风雨如晦。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逢山开路”不胆怯的勇气,“滚石上山”不松劲的韧性,“爬坡过坎”不懈怠的毅力,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过去已化为历史烟云,现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放眼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国内发展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时刻紧握艰苦奋斗的“接力棒”,坚定初心使命,站稳政治立场,锤炼工作本领,胸怀“国之大者”,不忘“民之所盼”,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一审:张政明
二审:范哲宣
三审:杨建波
来源:沅江新闻网
作者:胡冰钊 刘刚
编辑:张政明
本文为沅江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