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主干公路沿线集镇交通安全问题的思考

来源:沅江市交警大队 作者:罗长江 编辑:redcloud 2013-08-27 11:24:39
时刻新闻
—分享—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需求日益增长,机动车辆和交通流量急剧增加,对大部分依赖于过境公路的农村集镇交通而言,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其交通格局和交通安全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加上农村集镇建设规模较小和区位的特殊性,交通安全问题未引起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以沅江市为例,省道204线穿越的南咀镇就是以省道线为主要街道,县道008线穿越的草尾镇、南大膳镇就是以县道为主要街道。近三年来,发生在主干道集镇区域路段的交通事故占辖区交通事故总数的8%。一般情况下,城镇越大,与外界的联系越多,区内交通、区际交通越多,过境交通较少。相反,城镇越小,对外的联系越少,区内与区际交通越少,而过境交通量越大。根据权威部门统计,一般100万人以上城市,过境交通只占1%—9%,50—100万人的城市,过境交通占8%—14%,而2万人以下的农村集镇,过境交通高达60%以上。因此,过境交通已成为影响农村集镇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严重的阻碍了农村集镇的发展。针对农村集镇的这种交通现状,有针对性地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已是刻不容缓。本文结合沅江市的实际,从成因、问题、对策方面作了一些调查分析和粗浅的探讨。

一、 农村集镇交通格局的形成因及其影响

国道、省道等交通流量大的主干道在农村集镇穿越而过在我国交通中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在县城和农村集镇的交通格局中几乎无一例外,这种穿心式布局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

一是因过去我国长时期处于较低的交通机动化水平。建国后到本世纪初,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交通线数量少、质量差、运力低的状况,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轨道等现代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虽然如此,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等的制约,汽车作为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多年来主要发生在城市之间,为二、三产业服务,广大农村及农村集镇长期处于低机动化的运输阶段,人力车、畜力车、机动三轮车、拖拉机是地方运输的主力,速度慢、运输效率低。在低机动化阶段,农村集镇的发展依赖于公路,许多市场干脆紧贴公路,熙熙攘攘的人群更增添市场的热闹气氛。在主要交通元素机动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还没有明显凸现。

二是各级政府长期存在以路兴商和以路兴镇的思想。交通对农村集镇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大大刺激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致富,先修路”,修路架桥被看作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志;一旦公路建成,两侧地段则成为最有价值的地方,“要先富,去占路”,以路兴商、以路兴镇,占路搞经营,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法宝。地方政府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往往要求交通或公路部门在选线时从镇中心穿过,而不是只打“擦边球”,“乡镇通公路”的建设结果是镇镇穿公路。在农村集镇发展初期,机动化的程度比较低,过境公路穿城确实为农村集镇带来了工商业和市场的繁荣,为当地经济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建制镇90%以上是过境公路穿城的布局,农村集镇也有许多是由过境公路穿城布局发展而来,而非公路穿城的乡镇大多比较落后和偏僻。

三是在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各地的交通引导有误。加快农村集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但是,具体在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措施上,地方(尤其是乡镇)决策者过于强调规模,强调利益,忽略了长远的、科学的整体规划,对拥挤在穿镇公路两侧的城镇化引导不力,造成既成现状后尾大难甩。

农村集镇的这种交通格局在一定时期对城镇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过境公路穿城的城镇发展快于其他地区,而交通安全隐患也不是很明显,未对城镇的发展造成大的影响。沅江市境内的省道204线穿越的南咀镇由于交通便利,在本世纪初至今创造了经济辉煌,与本市共双茶垸、大通湖垸部分无穿镇公路的乡镇对比,经济总量、人均收入都要高出10-15个百分点。然而,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交通流量的急剧增加,过境交通带来的隐患则日趋凸现,对城镇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不但造成了交通拥堵,也带来了事故隐患,近三年该镇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在全市占有较大比重。

二、 农村集镇道路交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集镇的交通格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已不可避免的窒息了现代道路交通管理“文明、有序、安全、畅通”的目标,必须对其现状和问题进行认真的反思。

一是道路密度较高,且干支分布不科学。一般农村集镇只有干支两套道路系统,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大多数城镇仅仅只有一至两条穿城干道,其它道路相对狭窄。发展过程中,支路间距不均匀,有的间距几十米,有的间距数百米,造成道路系统的先天失调。许多地段是先建房,后通路,造成道路开辟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曲折、错位的小路多,机动车难以通行。目前城镇道路建设又出现贪大求洋的倾向,新建或者改造的道路不管实际需要如何,一律采取干道的做法,宽宽荡荡,而旧的道路依然狭窄、拥挤,形成旧城条条是支路,新区路路是干道的局面。

二是道路路况较差,不适应交通的发展。在低机动化时期,农村集镇机动交通以机动三轮车、拖拉机以及少量小型货车为主,车型小、速度慢、运量低,对道路的要求不高,在城乡所有道路上均可通行。而进入机动化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货运汽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车辆速度快、车型大、运力高,对道路的要求也大大提高,集镇原有的道路难以满足。还有许多道路桥梁的瓶颈,车辆难以通过,速度的提高打破了集镇原来的节奏,交通危险性增加;运量大,原有路面难以承载,造成道路的严重破坏。

三是缺乏科学管理,道路资源被严重侵占。如前所述,农村集镇的原始积累和发展源自过境公路的带动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具体表现为兴办市场、沿路开店。马路市场、马路商店侵占道路资源,并不是说市场、商店直接占路,而是指沿路修建的市场、商店因为缺乏规划和管理,紧贴道路,没有自己的车辆和人流疏散场地设施,结果进出市场、商店的人车均拥挤在道路上,造成交通拥堵。沅江市的三眼塘、南咀、草尾、南大膳等集镇,这种状况非常明显。更有一些临时性的违章建筑和棚亭摊点伸出路面,直接侵占了道路空间。其次是被马路摊贩侵占。摊贩占路现象在中小城市均有,类型以小商品、副食品、小吃、水果、修理摊为主。农村集镇因为过境公路穿城、过往人员杂、管理力度小等原因,因而现象要比大中小城市更为严重。摊贩一般占用人行道,导致行人通行的不便,甚至被挤到车行道上去,严重阻碍了交通,并且极易诱发交通事故。在没有人行道的道路和穿城公路上则沿路摆摊设点,有些搭建摊位的竹竿、木棍之类和招牌、标牌、灯箱广告伸出路面,形成路障,给安全行车带来影响,也危及摊贩本人的安全。此外,还被停车、行人侵占。由于停车场地少、管理力度小,车辆乱停乱放也侵占了大量道路资源。机动车停车占用车行道、人行道,非机动车停车占用人行道,在车辆多的路段更为突出,造成道路有效使用路面减少。行人侵占则表现为交通意识差,有人行道不走,或者不靠路边行走,而在路中间荡来荡去,对来往的车辆视而不见,对身前身后的鸣笛声充耳不闻,阻碍 车辆通行,带来事故隐患。

四是基础设施溃缺,静态交通秩序比较差。停车场地少,尤其是沿路布置的市场,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配建停车场地,汽车、三轮车、板车、自行车乱停乱放,占路停靠,带来事故隐患。此外,交通场地也明显不能满足要求,许多农村集镇没有专门的车站、维修站等场地,农村公交车、短途客运车等沿路停放待客、争抢客源,造成交通秩序混乱。门店式的维修点更是占路经营,待修的车辆沿路摆放,严重阻碍交通。另一方面,农村集镇建成区的道路,普遍缺乏路灯、绿化等附属设施,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也很少,信号灯和相应的安全设施几乎为零,对交通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三、农村集镇交通方式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农村集镇作为一种实体空间,其用地空间布局与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别,居民出行交通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讲,农村集镇用地规模小,用地混合度较高,居民出行距离短,出行方式以步行、自行车、摩托车为主,在集镇内部的出行中,步行占一半以上,自行车、摩托车出行占30%—40%,公共交通比例不到10%。在城域的出行中,以公共交通和私人摩托车为主。根据对农村集镇的调查表明,居民日常出行中,步行方式比例高达35%—40%,自行车占15%—25%,摩托车占25%—35%,公共交通在日常出行中所占比例较低,而在长距离出行中才有优势。人们对各种交通方式的需求主要有经济性、连续性、独立性、快速性、舒适性、安全性等,而不同的交通方式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出行需求。

(1)步行。步行以人自身的行走来完成在空间的位移,是集镇居民最普遍的出行方式,其特点是路线受自我控制,活动比较自由,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相互干扰较少,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除了消耗体力外,不产生其它成本,适合短距离的出行。缺点是体力消耗较大,受天气影响大。居住步行范围内(即15分钟或1公里以内)基本上是不乘车的。随着出行距离加大,愿意步行的人就逐渐减少,到一定距离后,因步行时间太长或体力消耗太多,而以车代步。

(2)自行车。自行车是我国城乡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其优点主要有:体积小、机动灵活,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连续性交通;价格便宜,简单易学,能够大量普及;以人力驱动,无污染,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出行距离适中,适合于居民日常出行的距离范围。缺点是受体力、气候、地形条件制约比较大。我国的自行车交通比较发达,自行车代步的出行距离、幅度也较大,从1公里到5公里左右,一般3-4公里范围内的自行车交通更为普遍。我国是生产和拥有自行车最多的国家,是一个自行车王国,产量和拥有量都占世界的首位。而自行车短程交通在汽车拥有量很大,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家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在我国还将长期存在,发挥重要作用。

(3)摩托车。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及购买力的提高,特别是实施汽摩下乡政策后,摩托车在城乡迅猛增长。与自行车相比,摩托车以燃油作动力,省力、舒适;出行速度快,省时;同时又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价格适中,城乡居民消费得起。其缺点是产生的噪音、废气等对环境有比较大的污染,较难控制,不适宜于少年儿童以及老年人等弱势群体。

(4)公共交通。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和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部分农村居民出行已坐上了公共汽车。目前,沅江市农村公交车已发展到140辆(含城市公交延伸到乡镇的),覆盖了80%的乡镇。公共交通运送速度,在市区约为20-25公里/小时,城郊区或农村集镇及乡村公路约为25-30公里/小时,比较舒适和安全,出行费用也不高,适宜于城镇中长距离的出行以及弱势人群使用。缺点是不够机动灵活,不能够实现门到门,需与步行、自行车等方式结合。在农村集镇中,公共交通一般作为远距离出行,如到县城、到其他乡镇、以及由集镇到通公交车的村,而在城镇内部出行中使用比较少。

(5)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私人小汽车正在大幅度增长趋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沅江城乡居民拥有小汽车3600台,其中城区占55%,农村集镇占20%,农村占25%。从小汽车的分布状况看,农村集镇拥有小汽车7200台,这说明小汽车出行在农村集居民的出行方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很多。如出行时间的长短、出行者的年龄、公共交通发达的程度及服务水平和票价、道路交通状况;自行车拥有量、地形、天气、季节等等都能使之发生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的形态生长和机动化的发展,是从更深层意义上影响居民出行选择的因素。以收入水平为例,随着收入的提高,对交通快速性、舒适性、安全性的要求越高,而对经济性的要求则降低;对我市部分人群调查显示,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出行中步行、自行车出行比例降低,而摩托车、出租车、小汽车的比例上升,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时,小汽车出行不到1%,而人均月收入超过2500元时,小汽车出行超过5.2%;在休闲娱乐出行中,从人均收入500到2500元,步行比例由58.7%下降为27.5%,而摩托车由11% 上升为22.5%,小汽车上升为11.8%。

城镇的扩展、收入水平的提高、机动化的发展,将对居民出行产生深刻的影响,农村集镇主要交通方式未来将产生以下变化:步行出行的比例将有所下降,向购物、休闲集中、向老年人群集中;随着经济和机动化的发展,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将有所下降,并且向老年以及弱势人群集中,中青年部分向机动化转化;摩托车若无政策限制,一定时期内还将有比较快的增长,尤其对于镇际和镇域的出行,增长集中在那些工作在城镇,而居住不在此的中青年人群;小汽车将逐步进入家庭,近期仍是高峰,原因是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在提高;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和镇域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公交的发展,公共交通的比例将有所上升,镇域和镇际私人经营车辆增长快,须加强政策引导。

四、 加强主干道沿线农村集镇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如前所述,当前对于农村集镇的交通问题并没有重视。农村集镇是动态发展的,问题小不等于没有问题,现在的小问题遗留下去,会变成将来的大问题。公安交警部门应积极参与农村集镇规划的调查研究,并在加强农村集镇交通安全管理方面主动探索。

一是宣传教育和依法惩处相结合,把着力点放在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上。机动车驾驶人的素质偏低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是交通违法的主要根源。所以,宣传教育的重点首先是让广大机动车驾驶人提高遵守交通安全法律的自觉性和增强行车安全责任感;其次是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和自身安全防范能力。宣传教育应从源头抓起,就是要建立长效机制,从学校、村庄、社区入手,使人人都成为交通安全的义务宣传员,无论选择哪种出行方式,都能严格守法遵章。同时,要使广大交通参与者特别是机动车驾驶人要理解违法处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克服那种“处罚是为了捞钱”的偏见,支持交通警察依法执法,从舆论上谴责一切交通违法行为,为交通管理执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相结合,把着力点放在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上。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采取教育、行政、经济、法律的管理手段是多层次的,也不是某一个部门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各方面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齐抓共管,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交通安全综合治理的某一个具体方面,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针对农村集镇的交通安全管理,必须采取集中整治和专项整治的办法,抓住影响交通安全突出的问题。如摩托车无牌无证上路行驶、违章占道经营等选择适当的时间和范围攻,集中力量,开展全面性的统一行动加以解决。

三是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把着力点放在交通安全源头管理措施的落实上。动态管理主要是科学安排警力,调整充实农村交警中队警力,加强对农村集镇的管控,采取定点检查和流动巡逻相结合、定时检查(高峰期)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白天检查和夜间检查相结合、宣传教育和劝导相结合、查纠和处罚相结合,消除人们在交通活动中的各种违法行为。静态管理着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抓好有车单位(车主)安全教育和包保管理制度,落实管控措施,保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驾驶员技术和思想素质良好,建立健全机动车安全运行档案。加强对道路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逐步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是专门队伍和群众路线相结合,把着力点放在“平安畅通乡镇”创建活动上。在农村集镇点多面广,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以“创建平安畅通县市区”活动为切入点,深化“平安畅通乡镇”、“交通安全示范乡镇”、“文明交通示范公路”创建等活动,深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打造“文明、有序、安全、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同时,要组织开展交通志愿者活动,在农村集镇组建交通安全宣传队伍、协管员队伍、志愿者队伍,做到警民团结共创农村集镇的良好交通环境。

五是坚持管理和便民服务相结合,把着力点放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身处农村一线的基层交通民警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长年累月战斗在路面一线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应看到有些交通民警公仆意识十分淡薄,特权思想和霸道作风比较严重,以管人者自居、动辄训人、盛气凌人、乱扣滥罚,甚至个别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声誉和人民警察的形象,也影响了交通管理工作的效能。为改变这种状况,交通警察必须更新观念、转变作风、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提倡文明执勤、优质服务。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应把公安交警部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的大事来抓,以转变作风、为民服务为切入点,以有效解决农村集镇交通安全问题、构建和谐有序的交通环境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所以,在加强农村集镇交通管理方面,就应紧密结合集镇的交通实际,将执法为民融入到交通管理实践中。

来源:沅江市交警大队

作者:罗长江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江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