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国评论|人工智能时代,法治如何校准“方向盘”

来源:沅江新闻网 作者:唐娟 编辑:张政明 2025-11-20 11:20:01

当AI生成的恶搞图片成为法庭证据,当“AI换脸”被用于诈骗,当算法推荐左右信息视野,我们不得不直面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型法治挑战。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法治必须兼顾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在发展中寻求安全与进步的平衡。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人工智能技术对现有法律体系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在人格权领域,深度伪造、AI诽谤、恶意P图等技术的出现,使得对肖像权、名誉权及人格尊严的侵害更容易实现且伤害更深,其传播速度和修复难度也远超传统侵权模式。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颠覆知识产权的基本规则,训练数据时对海量作品未经授权的使用,以及生成内容著作权的归属模糊,都在动摇“创作”与“作者”的传统界定。此外,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也面临潜在威胁,AI的运行依赖大规模数据,导致个人信息在不知情下被采集、分析和利用的风险显著加剧,现有法律防线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型挑战,法治的回应不应固守禁止思维,而应致力于构建敏捷而前瞻的规则体系。法律并非技术的对立面,而是为其有序发展铺设制度轨道。在立法层面,可采取“多层次、小切口”的响应策略,既以《网络安全法》等基础法律确立原则框架,也通过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对数据训练、算法透明与应用场景予以精准规范,为技术迭代预留弹性空间。在司法层面,法院通过审理典型首例案件,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对AI恶搞图片案的判决,逐步为类案提供裁判指引,以个案推动法律边界的明晰。

更为关键的是,构建人工智能与法治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迈向“协同治理”的新范式。这意味着不应仅依赖政府的单向监管,而需建立起涵盖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用户乃至国际社会的多元共治体系。企业应当践行“科技向善”的伦理责任,将法律要求融入AI研发全流程,主动开展合规评估与风险披露;行业组织需要加快制定技术标准与自律公约,形成有效的行业内部约束机制;社会公众也应提升数字素养与权利意识,积极参与对技术应用的监督。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正是实现人工智能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人工智能与法治并非零和博弈。我们应以法治为缰绳,引导技术向善,构建既能管控风险又能激发创新的治理环境,确保AI朝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


一审:孙红春

二审:范哲宣

三审:杨建波

来源:沅江新闻网

作者:唐娟

编辑:张政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沅江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