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赛事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湖南省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简称“湘超”)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了三湘大地。这场以城市为单元、以足球为纽带的省级联赛,不仅点燃了全民的体育热情,更成为激活地方经济、塑造城市形象、传播湖湘文化的创新引擎。从绿茵场上的激烈对决到赛场外的消费狂欢,从城市品牌的立体传播到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湘超正以独特的“体育+”模式,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一、赛事创新:从竞技场到经济场的跨越
湘超的突破性在于打破了传统体育赛事的单一竞技属性,构建了“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生态闭环。以2025年湘超联赛为例,赛事覆盖全省14个市州,历时17周、98场比赛,采用主客场单循环赛制,将每座城市的体育场馆转化为文旅消费的“超级接口”。据长沙市商务局统计,揭幕战当天即撬动4.4亿元经济效益,其中餐饮收入2.1亿元、住宿1.6亿元、交通0.7亿元。这种“一场比赛激活一座城”的效应,在益阳等赛区得到充分验证:主场比赛期间,碧桂园凤凰酒店入住率同比增长22.4%,中心城区餐饮营业额平均增长22.13%,部分夜宵门店增幅超50%。
赛事的经济价值更体现在消费场景的创新延伸。益阳市商务局联合银联发放3000张消费券,推出“凭门票享8折餐饮住宿优惠”政策,覆盖150家商户;在明清古巷、银城壹号街等夜间经济聚集区打造9处“第二现场”,同步直播赛事并设置美食消费区。这种“赛事+夜经济”的组合拳,让足球热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动力,为城市经济注入持久活力。
二、文化破圈:从赛场内到城市外的传播
湘超的文化价值在于其成为湖湘精神的全民传播载体。赛事以“湘超湘味湘当韵味”为口号,将“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湘文化基因注入足球运动。益阳赛区的实践极具代表性:其足球队队徽以盾牌造型融合“益”字首字母与足球元素,背景嵌入奥林匹克公园冠军林与山水景观,传递“世界冠军摇篮”的城市底蕴;主场款队服饰以斗魁塔、文昌阁等历史地标为底纹,客场款则融入明清古巷月明楼元素,让每场比赛都成为城市文化的移动展览。
这种文化表达通过全媒体矩阵实现裂变式传播。赛事期间,湖南卫视、芒果TV等主流平台直播镜头聚焦城市景观,自媒体话题量突破40亿次。益阳球迷文明热情的助威方式、球员奋勇拼搏的赛场表现,通过网络直播传递至全国,让“益阳风骨”成为湖湘精神的新注解。当足球与城市文化深度绑定,赛事便超越了竞技本身,成为展示地方精神、凝聚市民认同的文化盛宴。
三、产业融合: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联动
湘超的产业价值在于其推动了体育与文旅、消费、制造等领域的系统融合。在益阳赛区,“体育+文旅”模式已初步成型:赛事配套推出“凭湘超门票享景区优惠”政策,探索“看球+旅游”的消费链路;市商务局计划培育本土体育品牌,打造特色体育旅游线路,建设区域性体育训练基地。这种长效联动机制,正在将赛事的“瞬时热度”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持久温度”。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产业生态的重构。湘超联赛要求每队至少3名中学生球员上场,中学生球员占比达39.6%,这种“体教融合”模式为青少年足球人才储备提供土壤;赛事赞助商涵盖财信金控等企业,文旅消费套餐联动全省景区商圈,形成“赛事-企业-市场”的良性循环。当体育赛事成为产业协同的催化剂,城市发展便获得了更具韧性的增长动能。
四、未来展望:从区域实践到发展范式
湘超的成功实践,为地方体育赛事赋能城市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其核心启示在于:以创新思维打破传统赛事边界,通过“赛事+”模式激活全产业链价值;以系统思维构建长效机制,将短期赛事效应转化为持续发展动能;以开放思维整合区域资源,在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
展望未来,益阳若能以承办湘超为契机,深入总结赛事经验,系统规划体育与文旅、会展、制造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必将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当更多城市借鉴“湘超模式”,体育赛事必将从城市营销的“工具”升级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体育+”方案。
绿茵场上的较量终有胜负,但城市发展的竞赛永无止境。湘超的哨声已在三湘大地响起,这场以足球为名的发展实践,正书写着体育赋能城市的崭新篇章。
一审:孙红春
二审:范哲宣
三审:杨建波
来源:沅江新闻网
作者:皮浩然
编辑:张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