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需要输血式的人才引进,更要构建自我造血的生态系统,让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乡土沃土中自然生长。
要引才有道,激活乡土文化基因池。在城市化浪潮冲击下,乡村文化基因的传承面临断代危机,单向的“输血式”人才输送难以真正唤醒乡土文明的生命力。引才的本质不在于填补空缺,而在于构建文化价值再创造的磁场。政策层面上,应建立“柔性引才”机制,通过文化项目制、短期驻创等方式打破地域限制;社会层面上,需构建“文化认同共同体”,以乡愁为纽带吸引新乡贤回归,以价值共振吸引跨界人才流入。更重要的是,须搭建“文化转化平台”,让引进人才成为连接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乡土智慧与城市资源的纽带,使其创造力真正转化为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的催化剂。
要育才成林,构建产教融合生态链。乡村文化人才的培育,本质是对乡土文明生命力的系统性唤醒。传统的“师徒相授”模式已难承载文化传承的重任,唯有构建产教融合的生态链,方能在延续文化基因的同时注入创新活力。在教育维度,须打破学科壁垒,将非遗技艺、文化创意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锻造兼具传统解码能力与现代运营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在实践层面,需搭建“生长性”平台,依托老匠人工作室、乡村创客空间等载体,使文化传承始终扎根真实生活场景;价值端则当形成“反哺式”循环,通过文创开发、文旅策划等路径,实现技艺精进与价值创造的共生共荣。唯有如此,文化人才方能从“单株幼苗”成长为根系相连的“生态林”,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
更要留才生根,构筑精神物质双栖地。留住人才,既要让他们在乡土找到事业的支点,也要让其在文化根系中重获精神滋养。一方面,需以产业融合拓宽物质增收渠道。通过非遗工坊、文创产业、乡村旅游等载体,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让文化人才凭借手艺、创意获得体面收入,摆脱“情怀不能当饭吃”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要以文化认同筑牢精神栖息根基。重建乡村文化自信,挖掘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传承人看到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可能,让返乡青年在文化创新中找到身份认同。当乡村既能提供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又能成为激发创造活力的精神原乡,文化人才方能真正“留得下、扎得深”。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历史节点,文化人才的引育留不应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应着眼于构建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系统,让人才成为乡土文明的守护者、传承者和创新者。如此,乡土文明的精神根系方能在现代化浪潮中愈发坚韧,让镌刻着民族记忆的精神原乡焕发持久生命力。
一审:孙红春
二审:范哲宣
三审:杨建波
来源:沅江新闻网
作者:唐娟
编辑:张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