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抢”文化的背后

来源:沅江市交警大队 编辑:redcloud 2013-08-27 10:40:21

在中国,抢红灯、抢车道、抢座位、抢购物资……屡见不鲜。人们在谴责这些现象的同时,很多人又不由自主的陷入其中。

“抢”的渊源是从众心理

回想到清明节前夕,上海发生了新型禽流感(H7N9)。由于人们认识不够,华东地区再次出现了十年前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风潮。一时间,板蓝根、白醋、口罩“三大神器”又重现江湖,再度成为紧俏物资。且不说萨斯病毒和H7N9是不同病毒,可十年来禽流感病毒都已经变异好几代,板蓝根对新型禽流感不可能有效。病毒已远去,思维还停留在板蓝根上,“刻舟求剑”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集体上演,这是怎样的滑稽和悲哀、可笑。而更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十年前,老母亲拖着残弱的身驱,争先恐后地投入到“抢” 那“三大神器”风潮时崴了脚,卧床不起,导致多种疾病并发,长时间药不离身,几年后,还没见到孙辈成长成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前年日本发生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出现泄漏,我国东南地区多个城市又发生大规模的抢盐潮,盐价曾一路飙升到20元/公斤。还有,去年“世界末日”的谣言驱使很多人又去抢蜡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一系列的抢,从来不加分辩,更不会思辩,主要是受从众心理驱使,且演变成了一种生存之道。

“抢”的结果是沉重代价

抢红灯、抢车道,抢的结果是车毁人亡,抢的代价是生命,是终身残疾。这种代价比抢座位、抢板蓝根、抢白醋、抢口罩、抢盐、抢蜡烛的代价还要昂贵成千上万倍。抢的后果是再也无法回来的生命、无法复原的身驱。在我国古老的民俗中,还有抢婚、抢亲的,抢的结果是走上“断头台”。

“抢”的本质是藐视规则

纵观“抢”的背后,都有一种不可靠的信息或讹传。正是人们轻信了经不起推敲的信息和讹传,才会出现荒唐的、非理性的“抢”。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无法判断真伪,加上缺少正确的引导,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跟着周围的人一起汇入“抢”的潮流。看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吹捧、口号、阿谀奉承的姿态就知道,人们善于把重点放在处事的圆滑世故以及是否符合主流道德伦理上,似乎还是处于无奈。我中学时期的班主任老师是一位五十年代资深的知识分子,在反右运动中受了折磨,但他常以在“文革”中再没有受到打击而引以为豪。他的绝招就是口袋里时常有两个袖章,遇到“左派”戴“左派”袖章,遇到“右派”戴“右派”袖章,这是时代造就了人们处事的行为规则、失去真理的规则。

“抢”的根源是法不治众

在日常生活中,逃避规则、绕过规则不但不会被众人鄙视,而且还平添几分崇拜和羡慕,在父教子的过程中和亲密的朋友之间,还会交流逃避规则的经验。藐视规则一旦盛行了,民众就会产生从众心理,这就是对人对规则的一种普遍概括,也是所谓的“随大流”。“随大流”的潜意识是“法不治众”,“中国式过马路”其实也是这种规则在起作用。大家一起闯红灯,你闯红灯、我抢车道,一起违法,便不会受到非议、处罚、制裁。

尽管争抢行为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是中国文化缺少个人主义的土壤,怪不得人们特别喜欢从众。从另一个角度讲,折射了国人不守秩序的特点,加之当今社会倡导竞争,弱化了对道德的引导。因此,有的人不“随大流”就会“上当”。某网站有这样一则文帖: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找了一位漂亮的德国女友,俩人漫步街头,经过亮着红灯的路口,他见没有一台车通行就悄悄溜了过去,而他的德国女友认为他不讲规则、没有规则,便和他“吹”了。他回国后,又找了一位女友,也是和女友通过灯控路口时,女友见没有很多车通行就闯红灯溜过了街道,而他却在那里等到亮绿灯才过去,结果,女友认为他呆板,一点灵活性都没有,太讲规则了,又和他“拜拜”。这就是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对比,也是讲规则和不讲规则的对比。

“抢”文化的生存不是偶然的,承载着一个数千年文明古国传承的文化,也是多种文化作用的综合结果。

来源:沅江市交警大队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江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