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种粮大户夏根固的故事(二)
摘自2013年4月22日《湖南日报》,点击进入原版
4月17日,记者又一次来到沅江市种粮大户夏根固家。坐下不久,今年60岁的夏根固自己开着一辆“现代”轿车,带记者去看他今年在大通湖南湾湖新租种的耕地。他刚插完早稻,正忙着组织人手和机器,整理这片耕地。
南湾湖离他家不远,开车几分钟就到了。
“这一片地有6800亩,都是连在一起的。原来这里种的是杨树,听说老板亏了不做了,我就租下来种水稻。”夏根固指着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说。地里,几台挖机轰鸣着在挖树蔸,许多民工在开挖沟渠。夏根固说,准备花1个多月,把这块地整理好。加上这片地,今年他租种的田地面积达到了2.1万亩。
“别人种树亏了不搞了,你接着搞就不怕亏?”记者问。
“我种粮肯定赚钱,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夏根固坐在田边,回忆说,他从1981年租田种粮以来,只亏过两次。一次是2001年,那年粮价跌得厉害,每50公斤30元。一次是2010年,由于晚稻受寒露风影响,几乎绝收。其余年份都是赚。1998年稻谷卖到了每50公斤82元,他大赚了一笔。去年,他种粮1.5万亩,赚了200多万元。
回到夏家,碰到了夏根固的妻子邓翠花。老夏说她现在身体不太好,可年轻时也是一把种田好手。比老夏小10岁的邓翠花说,她对老夏把种粮规模越搞越大有过忧虑。一是担心老夏年纪大了吃不消,二是担心一旦粮价掉下来亏了怎么办?但后来见老夏的身体还可以,拿回家的钱也越来越多,这让她去除了忧虑,一心一意支持老夏种田。她笑着说:“老夏种了一辈子田,如果不种田了,恐怕身体还垮得快些。现在不光我支持他,村里人也感谢他。”
邓翠花给记者讲了一件事。去年春节时,同村的夏刚伏特意买了烟酒来给夏根固拜年。夏刚伏一家6口只有两三亩田,每亩田一年只能收入1000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1年,村里召开村民大会准备把田流转给夏根固种,每亩租金520元。但夏刚伏起初不愿意,他担忧,土地流转出去了,自己干什么、一家吃什么?他也担心,夏根固拖欠租金不给怎么办?后来,通过村干部做工作,夏刚伏同意了。收下夏根固提前兑现的租金,夏刚伏与妻子远赴浙江,一个在木工厂做事,一个在玩具厂打工,一年下来,带回家近7万元。他说,感谢夏根固租种他的田,使他能走出去赚钱,要不然,现在还会守着那点田过艰难日子。
益阳市农业局分管粮油生产的副局长黄寅虎对夏根固十分熟悉。他说,当时许多田没人种,夏根固租田种粮,租金便宜,成本低。这些年来,因为种田多,有了规模效益。现在农民一家一户仅靠种粮来致富是很困难的,只能发展种粮大户,进行规模经营。有国家惠农政策作后盾,只要适度规模经营,“种粮赚不赚钱”不再是一个值得担心的问题。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军 阳丽萍 石科圣
编辑:redcloud